2011年9月29日星期四

超越辯論,樂辯之始

those so-called coaches make the whole thing worse, it doesn't matter if they're not able to teach them well, but please at least don't instill a wrong mindset in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he student associations become the battlefield to fight for the power and fame and money(??!!)
--------------------------
星島教育專欄
超越辯論,樂辯之始

廖舜禧
(港大中文學院教師、前教育局融辯入教計劃顧問)

在辯論路上做過的角色很多、時間也長,認知比較清晰。我看到融辯入教的成果,亦窺見辯論比賽的局限。本文與其再彈辯評辯技之舊調,倒不如以一個在演辯途上走過二十年的老友身份,談談與主調相反的體悟:從今開始,超越辯論。

一、正反糾纏漸變無是無非

「超越」是指走出比賽的樊籠。辯論的素養,原是為了觀點之間的切磋商榷,明辨是非價值、追求真相共識,秉持「以真求勝」。然而,若措置失當(例如坊間某些「辯論專家」所為),錯把手段當成目的,參與辯論活動也可以產生嚴重反效果,不單不能辨明是非,反倒無是無非,甚或製造出搬弄是非、無事生非的下一代,後果堪虞。

由於比賽題目的釐定往往要不偏袒正反雙方(以求「可辯性」),使雙方均有相當(表面)條件以辯護自身立場,以詭辯手段長期操練以後,學生容易獲得一種錯誤印象,以為大凡道德、社會、政治議題都是些模稜兩可、人言人殊的爭論,根本無是非標準可言。久而久之,不單是辯論與通識教育容易淪為「論點計算」、「平衡均沾」的遊戲,就是在現實的人生處境或社會政治問題之前,學生的思維方式亦被塑造為只考慮勝負:對賽採取那種手段最為「有利」(最易辯護或最易攻擊)?辯論的技術問題(如何詭辯取勝)取代了真理的是非問題(如何思考對錯)。如此,學生的價值觀便有流於「一切皆可(everything goes)」的相對主義的危險,只以功利觀點決定自身立場,再把萬殊世相簡單分為正反二元。這些都是好辯者要警覺地走出去的。

二、資料不等於知識、資訊不等於智慧

很多導師教學生:掌握資料,就掌握勝負。結果是:你找了很多資料,但都是敗多勝少。為什麽?首先,資料在哪找?如透過上網,則你找到的,對方也有。故此,資料是量不如質,質不如「通」的。匯通運用,才是能力,會聚能力,方是知識。其次,明白比賽本身的二元局限,了悟辯論重點在於思維學養的陶鑄而非賽果,賽前不亟亟於鑽探賽規空子、賽後不憤憤於勝負得失,反躬慎思學問、正視缺失、克己容人。這種君子之爭的品格氣宇和價值態度就是智慧。

某次出任評判,主席宣讀賽規:「鐘聲後開始扣分…」某教練即刁難:「是響鐘起扣,還是鐘響後扣?」眾皆不明其問,他解說:「鐘聲開始與結束有半秒時差」。在場人士無不為其「算無遺策」而失笑。又一次,某隊臨場失蹤,賽會不斷致電其教練隊長,但遍尋不果。事後發現,原來此乃該隊「策略」:與其首場硬拼強手,不如無聲棄賽,既可折騰對方,又易於由負方賽區出線。

如此只以功利觀點決定立場的計量,即使勝出,學生會學懂尊重自己嗎?車開得再好,只是技術。車要開往那裡,方是價值。正覺起於不貪勝逞威、不嗔忿尋釁、不痴戀遊戲。好辯不如善辯、善辯不如樂辯,樂辯正正在於超越局限。

1 則留言:

  1. 一篇不錯的文章分享:
    避開爭執而前進,才能走自己該走的路。
    http://blog.udn.com/oyt0915/25283064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