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一天,我看見一個我很喜歡的朋友做了一件事,然後我就明白為什麼我如此喜歡這個朋友了。 一天我跟這位朋友去買東西,他駕駛。買完東西之後我們都要趕回家休息,很可惜途上遇上歷時很久的塞車,結果我們塞在路上,因為累和肚子餓,大家都沒有說話,而我感覺到他其實開始很不耐煩,因為他真的又餓又累了。當我們終於可以開車回家,在途上,本來很憫的他,突然間想起在路上有一家店的麵包很好吃,於是他就立刻駕駛去那家店,買他最喜歡吃的東西,吃完,他就快樂起來。從這件事我看到,這位朋友最可愛的地方是,他也有情緒,但他總會找到方法讓那個不可愛的情緒停止。這種人,就是真正快樂的人,因為他有個意識,不要讓不好的情緒干擾自己。他其實不是刻意要自己快樂起來,只是在一個會讓他發脾氣的路上,他就會自動找到一些樂子讓自己滿足和輕鬆過來。對我來說,這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懂得找樂子的人,只要他找樂子的動機不是傷害別人,這種就是生存的智慧。 人生中,我們總會遇上很多不同種類的不快樂,我們可以選擇讓這些不快樂纏繞我們,但我們也可以選擇用一個讓自己快樂的方式來拆解這些不快樂。生存,其實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方法。在適當的時候懂得找樂子,是讓自己健康和對別人好的生存之道。我特別欣賞那些不輕易讓自己不快樂的人,因為他懂得生命本來是美好的。就算不是腦袋「懂得」生命是美好的,他的心靈也很自然就往快樂那邊靠,不怨懟,這種人最可愛。 林二汶 |
2014年7月13日星期日
林二汶 樂子
林二汶 增長
One of my fav pieces
| ||||||
我們總是期望世界會一直給機會我們,我們都相信,努力過後,還是要等待機會來臨才可以發揮。 你問問自己,有多少時候是等待機會來臨的?你自問很努力,但你還是渴望上天給你舒服的發展機會才出擊。當眼前的機會不是你想要的時候,你就埋怨這個機會不是最好的。好像你進了一家公司,以你的學歷,你應該得到的應該是主管的位置,或者,至少你在公司不應該只處理簡單文件那麼不重要。你很努力地處理文件,然後你洩氣,因為就算多努力,處理文件畢竟都是很雜務的工作,所以你開始討厭眼前的工作。曾經有一個CEO,當CEO之前,他從小職員開始做起,起初他只負責寄信,但他看到的不只是寄信,他看到的是信背後的意義。他用心認識要寄那些信的原因,然後他開始查閱很多關於公司營運的脈絡。有一次,碰巧有機會上司要問他一些關於公司的問題,他可以很清楚地解答,於是他就慢慢晉升,到最後變成公司的CEO。這個故事,有點神化,也有點老套。是的,你是否會遇上一個肯提攜自己的老闆還是一種運氣,不過,遇上不遇上,不是你努不努力的原因。 當人家給你100元,要你做100元價值的東西,你最好要求自己做夠200元的價值。那不是給人家看的,是給自己看的。你見到你自己值200 元,那麼你就會吸引值200元的工作。做200元的工作,你就做到值300元,那麼層層增長下去,你就會遇上真正的機會。這是很老套,很神化,但千真萬確的事。難就難在要我們可以樂觀地相信,然後快樂地做。從來機會四周都是,但用什麼態度和力量去好好把握,這個才是最重要的課題。 |
林二汶 關於愛的「 為什麼」
| ||||||
為什麼在不能信任的時候,你更加要去信任? 因為信任是勇氣。當關係沒有足夠的勇氣去經營,這段關係其實沒有把握。是的,愛人總有機會做了一些事情讓你懷疑他是否能夠繼續信任下去,但一個人要成為真正值得信任的人,除了有關他天生的性格是否夠好之外,也有關他是否願意從經歷學習。一個人如果因為愛而願意透過學習而變成可信的人,他有的誠信比天生就是老實的人也許更堅厚,因為他做的選擇經過思考和用心。假如你真的決定愛下去,那麼你要做的是跟他一起學習經營信任,要是不愛了,那麼你可以直接跳往下一段。 為什麼當你覺得軟弱的時候,你更加應該要堅強? 因為當你軟弱無力的時候,你沒有的就是堅強。當你可以堅強,那麼你還害怕什麼軟弱呢?當然你可以反駁:「要是我已經很堅強,那我又怎會軟弱呢?」我所說的堅強,並不是退而求其次地告訴自己你可以失去你本來認為重要的人和事,而是去好好想想如何珍惜你覺得重要的東西,這種堅強是有付出的。這是很困難的,因為軟弱的時候,好像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支撐你,但那些日子還是要過去,堅強還是應該成為最後的選擇,因為你還要活下去。既然要活下去,那麼就不如對自己要求高一點,選擇活得更好更陽光吧? 為什麼不要隨便放棄? 因為當你決定放棄,以上說的一切其實都沒有意義,而你們之間經歷過的一切,也沒有意義。其實,能走下去的最大理由都只是愛。為什麼要愛下去,就是因為愛,你還需要找其他原因嗎? |
林二汶 信任與欺騙
| ||||||
很多人在信任與欺騙裏面徘徊,當中千絲萬縷的感覺非筆墨所能形容。不過,我多想一點,究竟信任是什麼?而欺騙又是什麼? 你相信這個人對你絕對真誠,但有一次他不小心做錯事,你就覺得一切信任都毀了。也許是他背着你結識了新朋友,你覺得,要是他心中沒有鬼,那麼為什麼不能告訴你呢?於是你認為你們之間的真誠破壞了。那一刻,沒有求證過真正原因之下,你的心可能已經涼了一截。他這個「不真誠」的行為就像一把刀,將你們之間的信任割開,但其實你有沒有想過,是你自己看見刀就衝過去將刀插在自己身上?先別管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你先問自己,要是你覺得自己對他有絕對的信任,那為什麼你連去求證的動作也不做,就直接為對方判罪?這一刻你要做的,不是質疑對方可不可信,而是問自己壓根底兒相信對方多少。假如你發現,原來在這麼一個考驗裏面,你看到自己對他的信任不是十足十的,那麼你先需要知道原因。也許是你底蘊裏根本不敢太相信任何人,遇上眼前這個人讓你覺得可以投資信任,你將心放下去,但你的信任,原來脆弱得不堪一擊。那麼,你可以深深思考一下,究竟是你自己本身不懂得真正的信任是什麼一回事,還是對方真的在欺騙你? 大部分的欺騙都不是存心的,遇上有動機地做騙子的人,跟遇上絕對真誠的人一樣難,因為人本來就沒有那麼一面倒。很多時候我們覺得的欺騙與不真誠,根本就是溝通問題碰巧刺痛內心脆弱之處。懷疑的時候就問,連問也不問,談什麼信任? |
林二汶 運氣
| ||||||
「我不知道哪裏得到這麼大的運氣,上天居然讓我擁有這樣一個你。」 有一天在facebook看見朋友status寫着這樣一句,然後還tag了他的男朋友。換轉是從前,我不會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公開示愛。然而,當我也經歷自己的故事時,就立刻明白,其實公開這些感覺不是「晒命」,而是,就算有多少人看見或聽見你的宣言,你也不會覺得尷尬,因為你真的快樂得你想要整個宇宙都知道你的喜悅。 找到這麼一個人的感覺是這樣的:當你在某一個瞬間肯定對方就是這麼一個人,你方才明白原來自己從來都欠缺了一半,當對方來臨你的生命,你才真正明白「完整」原來是這個意思。這個人將你最壞的脾氣都收起,因為看着他你會捨不得發脾氣;這個人讓你想把自己變得更好,因為你害怕你不夠好的話上天會將這份幸福收起;這個人讓你想自己身體健康,因為你害怕身體不好你不可以長長久久地對着這個人,你很想以後都可以清醒地在他身邊照顧他和好好地仔細看他;這個人在你身邊的時候你不想睡覺,因為每一秒都變得那麼短,你怕看漏一眼會錯過他一點什麼;這個人教你明白理財的重要,因為只有好好理財,你們才可以擁有富足而安穩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你不想他捱,你只想他安好。 人家說有運氣你就會遇上對的人,我卻覺得,其實這個你愛上的人,就是運氣本身。因為有他,你真的踏踏實實地將自己打理得更好,為了愛,你變成一個新的人。有他,你就是最幸運的人,而你一生也只會更努力,讓他成為最幸福的人。 |
2014年7月6日星期日
Lists of the Best Sentences — Opening, Closing, and Otherwise — in English-Language Novels
Lists of the Best Sentences — Opening, Closing, and Otherwise — in English-Language Novels
|
|
|
I go to encounter for the millionth time the reality of experience and to forge in the smithy of my soul the uncreated conscience of my race.
— James Joyce,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For what do we live, but to make sport for our neighbors, and laugh at them in our turn?
— 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
There is nothing more atrociously cruel than an adored child.You’ve almost certainly read all three of these sentences before, or even if you don’t remember the lines in particular, you’ve probably read the famous novels they come from. The American Scholar highlights them as three of the ten finest in English-language literature, alongside other sentences composed by the likes of F. Scott Fitzgerald, John Hersey, and Ernest Hemingway. Writing at Poynter.org, Roy Peter Clark explains just what makes these sentences so great, from Joyce’s use of “forge” (“For the narrator it means to strengthen metal in fire. But it also means to fake, to counterfeit, perhaps a gentle tug at [the protagonist's] hubris”) to Austen’s structural elegance (“Who could not admire a sentence with such a clear demarcation beginning, middle, and end?”) to Nabokov’s reflection of his narrator’s self-delusion.
— Vladimir Nabokov, Lolita
At The Atlantic, Joe Fassler has separately collected 22 writers’ own favorite novel-opening lines, a list that includes the one from Nabokov’s highly quotable novel and another from later in Joyce’s oeuvre: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If all these don’t satiate your appetite for well-wrought sentences, the American Book Review has not just its own rundown of the 100 best first lines from novels, but of the 100 best last lines as well, a list that features Coetzee’s grim colonial fable as well as the work of Franzen himself:
— Vladimir Nabokov, Lolita, chosen by Jonathan Santofler
Stately, plump Buck Mulligan came from the stairhead, bearing a bowl of lather on which a mirror and a razor lay crossed.
— James Joyce, Ulysses, chosen by Lydia Davis
I have never seen anything like it: two little discs of glass suspended in front of his eyes in loops of wire.
— J.M. Coetzee,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chosen by Anthony Marra
This is not the scene I dreamed of. Like much else nowadays I leave it feeling stupid, like a man who lost his way long ago but presses on along a road that may lead nowhere.Before you leave a comment pointing out that apparent fragment of Wallace’s sentence just above, let me reassure you that it appears exactly like that in The Broom of the System — the novel just stops there — and that, if you read all the way to that point, you’ll find it a pretty brilliant choice. This just goes to show that the sentence, though undoubtedly the fundamental unit for any writer (“All you have to do is write one true sentence,” Hemingway would say), always needs a context. This meta-list of best-sentence lists at Metafilter has many more high-quality sentences for you to admire, and a fair few intriguing enough to send you right out to go read them in context.
— J.M. Coetzee,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
She was seventy-five and she was going to make some changes in her life.
— Jonathan Franzen, The Corrections
“You can trust me,” R.V. says, watching her hand.” “I’m a man of my
— David Foster Wallace, The Broom of the System
You can find some of the great books mentioned above in our collection of 575 Free eBooks.
Related Content:
Opening Sentences From Great Novels, Diagrammed: Lolita, 1984 & More
Nabokov Reads Lolita, Names the Great Books of the 20th Century
James Joyce Reads From Ulysses and Finnegans Wake In His Only Two Recordings (1924/1929)
Colin Marshall hosts and produces Notebook on Cities and Culture and writes essays on cities, language, Asia, and men’s style. He’s at work on a book about Los Angeles, A Los Angeles Primer. Follow him on Twitter at @colinmarshall or on Facebook.
2012年8月18日星期六
2012年7月28日星期六
Worth reading
裸跑這回事
2012-07-27 信報財經新聞 C06, 副刊專欄, 豪鬼夜行, 曾志豪,
如果你裸跑,人家視你如瘋子;如果你多次裸跑,人家視你如無藥可救的瘋子;如果你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地裸跑,人家便會訪問你:朋友,其實你為什麼要裸跑?
如果你能把自己裸跑的原因歸納為「三個論點、四個層次、五個特徵」的話,你便是一個「裸跑主義者」。
你由瘋子,進化為「大師」。
學者會研究你,甚至代你發言,「其實他的裸跑是對時代壓迫的一種抵抗」。
公眾一開始會很抗拒,但只要你鎮定,甚至流露一股憐惜蒼生、拯救世人的神色,公眾便會懷疑自己:難道我誤會了他嗎?難道是我卑鄙骯髒的心靈把他裸跑的行為世俗化了嗎?
公眾不敢批評你,他們試着「了解」你,並有一些「悟性高」的公眾「明白」了你。他們開始讚美你,他們宣稱從你的裸跑中得到啟發。
有悟性低的公眾仍然無法把你的多次裸跑行為提升至藝術層次,他們說你只是「裸跑」。
一些其實對「裸跑」無興趣的朋友說:「我不贊成裸跑的行為,但我誓死捍衞你裸跑的決定。」於是「裸跑」受到保護,是時代的象徵,正義邪惡的分水嶺,裸跑的 人有福了。 慢慢地,裸跑的人攻擊「穿衣服」的人是落伍、保守;穿衣服的人心急了,有些人開始解除呔,有人捲起袖子,但只是遮遮掩掩,東施效顰。
有人提議,不如我們也裸跑吧?豈不痛快哉?有人擔心,大家都裸跑,怎顯得我們比他們進步?於是他們一邊裸跑,一邊打手槍,並宣稱「打手槍才是真正解放自我」,並攻擊不打手槍的裸跑分子,只是「溜鳥抖涼」浪費時間。
突然間,裸跑主義的人,變回了「裸跑的人」。對,其實他一直只是在,裸跑。
2011年9月29日星期四
超越辯論,樂辯之始
those so-called coaches make the whole thing worse, it doesn't matter if they're not able to teach them well, but please at least don't instill a wrong mindset in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he student associations become the battlefield to fight for the power and fame and money(??!!)
--------------------------
星島教育專欄
超越辯論,樂辯之始
廖舜禧
(港大中文學院教師、前教育局融辯入教計劃顧問)
在辯論路上做過的角色很多、時間也長,認知比較清晰。我看到融辯入教的成果,亦窺見辯論比賽的局限。本文與其再彈辯評辯技之舊調,倒不如以一個在演辯途上走過二十年的老友身份,談談與主調相反的體悟:從今開始,超越辯論。
一、正反糾纏漸變無是無非
「超越」是指走出比賽的樊籠。辯論的素養,原是為了觀點之間的切磋商榷,明辨是非價值、追求真相共識,秉持「以真求勝」。然而,若措置失當(例如坊間某些「辯論專家」所為),錯把手段當成目的,參與辯論活動也可以產生嚴重反效果,不單不能辨明是非,反倒無是無非,甚或製造出搬弄是非、無事生非的下一代,後果堪虞。
由於比賽題目的釐定往往要不偏袒正反雙方(以求「可辯性」),使雙方均有相當(表面)條件以辯護自身立場,以詭辯手段長期操練以後,學生容易獲得一種錯誤印象,以為大凡道德、社會、政治議題都是些模稜兩可、人言人殊的爭論,根本無是非標準可言。久而久之,不單是辯論與通識教育容易淪為「論點計算」、「平衡均沾」的遊戲,就是在現實的人生處境或社會政治問題之前,學生的思維方式亦被塑造為只考慮勝負:對賽採取那種手段最為「有利」(最易辯護或最易攻擊)?辯論的技術問題(如何詭辯取勝)取代了真理的是非問題(如何思考對錯)。如此,學生的價值觀便有流於「一切皆可(everything goes)」的相對主義的危險,只以功利觀點決定自身立場,再把萬殊世相簡單分為正反二元。這些都是好辯者要警覺地走出去的。
二、資料不等於知識、資訊不等於智慧
很多導師教學生:掌握資料,就掌握勝負。結果是:你找了很多資料,但都是敗多勝少。為什麽?首先,資料在哪找?如透過上網,則你找到的,對方也有。故此,資料是量不如質,質不如「通」的。匯通運用,才是能力,會聚能力,方是知識。其次,明白比賽本身的二元局限,了悟辯論重點在於思維學養的陶鑄而非賽果,賽前不亟亟於鑽探賽規空子、賽後不憤憤於勝負得失,反躬慎思學問、正視缺失、克己容人。這種君子之爭的品格氣宇和價值態度就是智慧。
某次出任評判,主席宣讀賽規:「鐘聲後開始扣分…」某教練即刁難:「是響鐘起扣,還是鐘響後扣?」眾皆不明其問,他解說:「鐘聲開始與結束有半秒時差」。在場人士無不為其「算無遺策」而失笑。又一次,某隊臨場失蹤,賽會不斷致電其教練隊長,但遍尋不果。事後發現,原來此乃該隊「策略」:與其首場硬拼強手,不如無聲棄賽,既可折騰對方,又易於由負方賽區出線。
如此只以功利觀點決定立場的計量,即使勝出,學生會學懂尊重自己嗎?車開得再好,只是技術。車要開往那裡,方是價值。正覺起於不貪勝逞威、不嗔忿尋釁、不痴戀遊戲。好辯不如善辯、善辯不如樂辯,樂辯正正在於超越局限。
--------------------------
星島教育專欄
超越辯論,樂辯之始
廖舜禧
(港大中文學院教師、前教育局融辯入教計劃顧問)
在辯論路上做過的角色很多、時間也長,認知比較清晰。我看到融辯入教的成果,亦窺見辯論比賽的局限。本文與其再彈辯評辯技之舊調,倒不如以一個在演辯途上走過二十年的老友身份,談談與主調相反的體悟:從今開始,超越辯論。
一、正反糾纏漸變無是無非
「超越」是指走出比賽的樊籠。辯論的素養,原是為了觀點之間的切磋商榷,明辨是非價值、追求真相共識,秉持「以真求勝」。然而,若措置失當(例如坊間某些「辯論專家」所為),錯把手段當成目的,參與辯論活動也可以產生嚴重反效果,不單不能辨明是非,反倒無是無非,甚或製造出搬弄是非、無事生非的下一代,後果堪虞。
由於比賽題目的釐定往往要不偏袒正反雙方(以求「可辯性」),使雙方均有相當(表面)條件以辯護自身立場,以詭辯手段長期操練以後,學生容易獲得一種錯誤印象,以為大凡道德、社會、政治議題都是些模稜兩可、人言人殊的爭論,根本無是非標準可言。久而久之,不單是辯論與通識教育容易淪為「論點計算」、「平衡均沾」的遊戲,就是在現實的人生處境或社會政治問題之前,學生的思維方式亦被塑造為只考慮勝負:對賽採取那種手段最為「有利」(最易辯護或最易攻擊)?辯論的技術問題(如何詭辯取勝)取代了真理的是非問題(如何思考對錯)。如此,學生的價值觀便有流於「一切皆可(everything goes)」的相對主義的危險,只以功利觀點決定自身立場,再把萬殊世相簡單分為正反二元。這些都是好辯者要警覺地走出去的。
二、資料不等於知識、資訊不等於智慧
很多導師教學生:掌握資料,就掌握勝負。結果是:你找了很多資料,但都是敗多勝少。為什麽?首先,資料在哪找?如透過上網,則你找到的,對方也有。故此,資料是量不如質,質不如「通」的。匯通運用,才是能力,會聚能力,方是知識。其次,明白比賽本身的二元局限,了悟辯論重點在於思維學養的陶鑄而非賽果,賽前不亟亟於鑽探賽規空子、賽後不憤憤於勝負得失,反躬慎思學問、正視缺失、克己容人。這種君子之爭的品格氣宇和價值態度就是智慧。
某次出任評判,主席宣讀賽規:「鐘聲後開始扣分…」某教練即刁難:「是響鐘起扣,還是鐘響後扣?」眾皆不明其問,他解說:「鐘聲開始與結束有半秒時差」。在場人士無不為其「算無遺策」而失笑。又一次,某隊臨場失蹤,賽會不斷致電其教練隊長,但遍尋不果。事後發現,原來此乃該隊「策略」:與其首場硬拼強手,不如無聲棄賽,既可折騰對方,又易於由負方賽區出線。
如此只以功利觀點決定立場的計量,即使勝出,學生會學懂尊重自己嗎?車開得再好,只是技術。車要開往那裡,方是價值。正覺起於不貪勝逞威、不嗔忿尋釁、不痴戀遊戲。好辯不如善辯、善辯不如樂辯,樂辯正正在於超越局限。
2011年7月13日星期三
馮一冲 -《吃掉社會——走出廚房看世界》
作者既戴四方帽,也戴廚師帽;既是理大社會學講師,也曾任酒店西廚。受過廚藝專業訓練,也受社會理論思維影響,廚房與社會看似兩個世界,卻讓作者走出一條過道。飲食作為一種社會行為,不論從食材的分類、採購、處理,到烹調、享用、評價等過程,都受到所置身的集體「遊戲規則」所限。是誰規定吃和牛蘸燒汁是品味表現?誰散佈吃buffet一定有著數的言論?鳳爪本身無肉無味為何我們仍啃得津津有味?「狗肉該不該吃」的討論立據也能扯上全球大趨勢下誰是王者之辯?飲食行為其實隱藏大量社會行為元素,讓人思考個體在社會結構中的際遇與位置,洞悉這些問題,便知道如何切斷那條牽著你鼻子的繩。
香港長期受嶺南飲食文化的薰陶,也不斷受國際社會的飲食習慣影響,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飲食觀念,在飲食文化的認知上,港人理應早就脫離只求填飽肚腹的「初級階段」。然而,在緊張的城市生活節奏下,港人對飲食的要求似乎有下降的勢頭。但更令人感到可惜的是,飲食方面的豐富文化內涵亦隨之遭到忽略。因此,希望透過本書能夠引起大眾的反思及相關的討論。
作者簡介:
馮一沖,曾任職香港政府政務官、公營機構行政人員及酒店西廚。現職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主要教授社會學科目。研究興趣包括飲食社會學、宗教社會學及工作社會學。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博士、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社會政策碩士、美國加州飲食學院廚藝副學士、羅馬宗座傳信大學宗教學學士。
----------------
好有趣! (仲有紙質都唔錯!)
2011年7月11日星期一
2011年6月11日星期六
《十公斤的幸福--瘦身的錯誤迷思》
別再當減肥商品的白老鼠!本書教你擺脫胖、瘦身材迷思,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作者也曾經瘋狂迷戀於「減肥迷思」,她以自身的經驗,及身為心理學教授的觀點,由生理與心理雙重角度切入,導正現代社會對體重的病態價值觀!
掙脫對苗條的瘋狂追求
由於長期不自覺受社會成見與美學觀點制約,只要是女性,無論實際體重數字多寡,心裡或多或少,都曾為(或正為)自己的體重而苦。某些對一己體重數字深感不滿的女性,更可能因而對形形色色的減重方法趨之若鶩。長此以往,不僅自身價值觀無形中日漸扭曲,一昧盲目瘦身,更可能對生理健康造成莫大影響。本書作者即由歷史與社會的角度,論述長久潛伏於女性心中的瘦身神話,並就生理與心理雙重層面,解析這則神話的成因與作用,同時提出建議,試圖幫助所有女性脫離此種迷思,真正活出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無聊讀: 嚴浩特選秘方集
嚴浩特選秘方集
ISBN: 9789621444820
定價: HK$ 78.00
作者: 嚴浩
語言: 中文(繁)
出版社: 萬里機構.得利書局
分類: 醫藥衛生
出版日期: 2011-02-01
發行日期: 2011-02-28
不知如果寫推介會否反而令人不看
但我看完後只想多買送人
就是這樣
訂閱:
文章 (Atom)